吕新艳,2005级P2班的班长。“当初当班长是被大家推上去的,其实自己并不喜欢扮演掌舵的角色”,她说。本来决定大家轮换当班长,没想到当上后就一直当到了毕业。
1991年毕业,2005年开始在暨大读MBA,彼时她正在一家培训公司做客户经理。“当时选择读MBA是因为有很强的危机感,一方面工作这么多年了,感觉自己并没有一技之长。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轨道有点怀疑,不确定自己想做什么。”读MBA期间,吕新艳一直在MBA联合会做一些公益活动,加上之前在顾问公司的工作经历与暨大MBA中心的EDP培训项目比较接近,在临近毕业写论文期间,被暨大MBA中心聘请,留校工作至今。
处女座的吕新艳异常爱惜自己的羽毛,也有着真正的谦虚。为了应对工作中突然冒出来的一些问题,她做每件工作的同时都会多想几套备选方案,很多事情总是站在对方角度上考虑,信奉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格言。“非常感谢暨大给了我在校工作的机会,因为在学校做事会简单很多,而且老师这个身份非常受人尊重,最重要的是自己做的培训工作本身属于教育行业,暨南大学这个平台更加广阔。能为母校工作也是我的一份荣耀。” 她诚恳的说到。
记者:当初大家为什么推选你当班长?
吕新艳(以下简称吕):可能因为当时我是MBA联合会副主席,与MBA中心老师和其他班同学打交道多一些,大家都对我比较熟悉。本来我对自己的定位是默默无闻型的,我并没有当班长这种掌舵角色的愿望,后来是被大家齐拍手、掌声鼓励走到台上去的。
记者:当班长期间你在班里组织过什么活动?
吕:由于我平时工作较忙,同时承担着联合会的一些工作,在周末回校上课的间隙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,我基本属于服务的角色。班级活动都是由班委们策划组织的。大家一起出点子、找路子,我挑挑头把事情定下来,再联络各方面资源进行协调。而且我们每个案例小组都是非常融洽和谐的小团队。很多创意都是他们想出来先试行,然后扩展到全班共同参与。回想起我们的班委、组长都非常能干,反而是他们为班级做出的贡献更大些。
记者:读MBA期间,你们班有没有什么好玩儿的事儿?
吕:最有意思的就是罗楚华与杨培峰的事儿了。两个人在MBA这个平台上能结为伴侣,全班都为他们感到高兴。除了班级内这一对,还成全了MBA的两位师兄。感谢MBA中心,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回报,也算是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。还有一件事也让同学们津津乐道,一位同学邀请在深圳的某同学到广州工作,又给另一位同学家属提供了工作机会,同学之间在工作上相互关照、相互支持的例子还有很多,就不一一展开了。
记者:你们班当时的气氛怎样?
吕:我们班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同学较多,大概占到总人数的一半,剩下的广州同学中又有一半住在番禺,我当时也住番禺。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,大家显得很活跃,凝聚力也很强。日常的一些小事儿,一些活动之类的,只要有提议很快就能把它达成。而且大家的工作经历都很丰富,特别珍惜重回课堂的感觉。记得有次上课,老师让我们两个班必须选一个案例来分享,选哪个班的案例呢,结果当然是PK了。我们卯足了劲,要把这个荣誉抢过来。还有一次在一个小型的午餐交流会,一位在家具行业打拼多年,企业具有相当规模的同学向我们讲述创业的过程,经历的大事件,非常吸引人,想请她给全班同学分享,但她很谦虚,婉转地拒绝了,没有促成这事还有些自责。现在回忆起这些都感觉特别美好,暨大MBA教育正是这些美好记忆的载体。
记者:读MBA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
吕:我们那一届联合会主席蔡锦春曾说过一句话说:“平台一小步,人生一大步”。先说“平台一小步”,读MBA给你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,你在这个平台上能接触到很多优势的资源,这一方面拓宽了你的人脉,另一方面,在学习过程不仅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,也获得了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、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的能力。至于“人生一大步”,也许要到将来再做个总结。目前我感觉是上了一个台阶。在读MBA之前,整个人的状态是比较迷茫的,并不清晰自己的定位。读了MBA后你会更加知道你的目标,你的方向,知道你想要些什么,知道你的坚持不懈最终会达到怎样的结果,我想是因为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了。
记者:有人说暨大MBA强调“三分靠学校,三分靠同学,三分靠自己。”你怎么看这句话?
吕:很多人对读MBA期望值很高,希望通过MBA来马上改变自己什么。我认为这样有些急功近利。学校这么好的环境,平时在外面浮躁的环境里工作,周末回到学校跟同学一起上课,那种沉静、汲取知识的过程非常舒服、非常享受也非常让人回味。我们应该好好享受这三年简单、快乐的学习,享受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MBA案例教学,不要注入太多附加的因素。俗话说“功到自然成“。说到“三分靠同学”,MBA教育不仅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,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。大家为了各自的理想走到一起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、生活阅历,每个人身上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,相互激励,大家都能够在不断的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。虽然已经毕业两年,但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,班委就成了信息报到中心,每位同学的新情况,包括同学远道出差回到广州,都向报到站知会一下,便于联系。在大家庭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,分享各自不同的观点,分享每个人成长中的点点滴滴。
记者:你们那时的MBA跟现在的有什么不同?
吕:首先是教学环境不同,我们那时主要在成教楼上课,现在MBA同学拥有了更好的教学环境及更细致的教学管理,其次是增加了华商管理论坛,丰富了跨班级交流活动及知行团的企业考察活动,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那时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较大,现在的MBA同学更年轻,更有朝气。